不会说话,杀死了我的前半生 | 咪蒙

/ 咪蒙生活 / 0 条评论 / 129629浏览

5岁

她从小就被大人认为,是个“内向”的孩子。 在中国家长的认知中,内向可不是个褒义词。 父母总会说,这孩子什么都好,就是有点内向,言下之意,就是不大方,不会来事,不善于表现自己。 她有“打招呼恐惧症”。 她特别怕家里来客人,因为父母会让她跟叔叔阿姨打招呼。 面对陌生人,她害怕。 她总是躲在父母身后,怯怯地,小小地叫一声,对方根本听不清楚。相比之下,她的表姐就特别讨人喜欢,活泼外向,见到每个人,嘴都特别甜,“姑姑好”,“舅爷爷好”,“奶奶好”…… 过年过节,大家都会多跟她表姐聊天,糖都多给表姐几颗。 她特别羡慕表姐那样,但下一次,还是不敢打招呼。 “内向”成了她的标签,就再也摘不掉了。

15岁

她是班上成绩最好的,老师每次给她的评语,都是品学兼优,但性格要是开朗一些就好了。 班上竞选班长,要做竞选演讲。 她被提名了,她被吓坏了。 她有“演讲恐惧症”。 确定自己必须演讲之后,她心里一直觉得有个大事,每天都处于焦虑状态。 每次一想到自己要上台,就开始发抖。 她希望自己生病,希望来台风,希望地球爆炸,就不用演讲了。 那天,听第一个人演讲,她就觉得自己完了。 那个男生在台上,那么泰然自若,完全不是背稿子,还跟大家开玩笑,现场气氛特别好。 她觉得把自己重新生一次,也做不到。 她跟老师说,我不讲了,其实我不想当班长。 不擅长社交的人,总是这样,一边羡慕别人,一边又不去改变。 很多时候,还骗自己,不是我要不到,而是不想要。

20岁

她暗恋街舞社的一个帅哥,但是,只敢偷偷地关注他,不敢告诉任何人。 有一天,他们文学社和街舞社联谊。 她好开心啊,终于可以名正言顺见到男神了。 她好难过啊,见到男神,她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。 一开场就是自我介绍环节。 她有“自我介绍恐惧症”。 她不知道该怎么介绍自己,轮到她的时候,所有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她身上,看着她,等着她说话,她会特别紧张,特别尴尬。 她只会说,“大家好,我叫XXX”。 没了。 而另一个女生,长了一张圆圆脸,特别爱笑,上来就说:“我叫XXX,我特别受男生欢迎,他们总是来跟我要我漂亮舍友的电话……” 这段介绍,把大家逗笑了。 也把她的男神逗笑了。 当天,圆圆脸女生就和街舞男神聊得特别开心,后来就听说,他俩在一起了。 每一次都是这样,明明是一起认识的人,很快别人成为了好朋友,而她总是小透明…… 不擅长社交的人,可能就会这样,别人对你,连初印象都没有。 不知道你来过,更不知道你走了。

25岁

大学毕业之后,她在一家大公司的广州分部工作。 他们大老板很忙,一年也见不到一次。 唯一能见到他的机会,就是公司的年会上,他会来给每桌人敬酒,跟大家寒暄一下。 她特别怕这种场面。 她有“敬酒恐惧症”。 特别怕说祝酒辞,不知道说什么。 特别羡慕有些人,敬酒的时候,跟说相声或者说快板似的,一套一套的。 年会上,她看到大老板远远过来了,紧张得手抖,大老板说,“祝你事业有成,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”,她想了半天,回了一句,“哦”。 气氛特别尴尬。 而她的同事面对大老板的敬酒,连倒了三杯红酒,对领导说: 第一杯,感谢您今年对我的照顾; 第二杯,感谢您对我的提拔; 第三杯,感谢公司给了我资源,给了我机会,让我完成了和腾讯的那个项目…… 大老板觥筹交错中一惊:和腾讯的那个项目,是你完成的? 同事云淡风轻地把他的业绩,有重点、有逻辑地讲了一下。 大老板一年过来一次,这一次就认识了这个同事。 很快,这个同事就被调去了北京总部。 她才知道,敬酒还有这种操作。 很多时候,我们想说,我不会社交,也没什么吧,我又不想额外争取什么。 可是,当别人去争取了,你就会意识到,你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,那就是机会。

30岁

听说,那个去北京总部的同事,已经升职几次了。 而她,还在原来的部门,不痛不痒地待着,把重心转移到家庭。 有一次休假,她和大学同学约着两家人一起去自驾游。 一路风景很好,但她的心情很坏。 因为她发现,历史又重现了。 她的女儿,5岁了,和她当年,一模一样。 在任何社交场合,都特别不安,做任何事都怯怯的。 相比之下,大学同学的女儿,6岁,叫萱萱,完全是她女儿的反义词。 萱萱可以自如地跟当地的小朋友搭讪,了解了一些好玩的民间故事(水怪呀树妖啊什么的),吃饭的时候给大家讲,把所有人都逗得特别开心…… 她女儿看萱萱的眼神,跟她小时候看表姐的眼神,一模一样。 就是那种,“既羡慕又做不到”的纠结的情绪。 她不想女儿像她一样,永远都在羡慕别人,永远都抱有遗憾。

她问大学同学,到底是怎么培养女儿的?萱萱性格那么外向,是天生的吗。 大学同学说,其实还真不是,萱萱小时候,也挺内向的。 第一次发现萱萱不那么害怕陌生环境了,是带她去香港的迪士尼,她觉得一切都太新鲜了,忘了要害怕了。她自己冲过去排队,跑去问工作人员,“我可以玩吗”。 很多时候,我们的恐惧感,是靠一次次的小突破,而渐渐缓解的。

后来,她就有意识地,每年只要休假,就带女儿去各个地方玩。 她发现,那个曾经内向的女儿,已经变了。 去杭州,坐高铁,萱萱会跟旁边的小朋友聊动画片,一起玩游戏。 去美国,萱萱哪怕英文不好,也敢试着点菜,用可怜巴巴的几个单词,跟外国服务员交流。 其实,所谓的社交恐惧,主要是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恐惧。 我见过很多有社交恐惧的人,他们并不是真的不会表达。 他们在熟人面前简直是话痨,讲段子、抖机灵、开车……样样都来。但一旦见到陌生人,到了陌生环境,他们瞬间开始紧张、失语、手足无措…… 所以,要让孩子变得大方、开朗,最好的方法,是带着他,多去陌生环境,多见见陌生人…… 旅行,就能提高孩子对陌生世界的适应能力,让他们应对变化时,能更从容,更大方。 可是,很多家长说,道理我都懂,但是带孩子出门,真的很麻烦啊。有没有一种方法,让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带孩子旅游呢? 其实是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