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资降到6000,北漂离京,他们是第一批被AI干掉的金融民工 | 我淘金

/ 生活 / 0 条评论 / 78104浏览

AI---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

信审员,曾有一段辉煌历史。 在银行时代,他们是核心职位,站在金钱的刀尖,掌握着放款的决策大权。 而如今,风控进入“数据驱动”时代,信审员成了一个“鸡肋”的职位。 面对即将被抛弃的命运,他们站在时代的岔口中,左右踌躇,难以迈步。他们有即将退场的自觉,却难以掩盖被遗弃的凄冷与纠结。 人工智能正在一步步取代人,时代滚滚向前,无人可挡,所有迟疑踌躇之人,都被残忍地碾压在车轮之下… 头图

01 黄金时代

在金融领域,他们是第一波被驱赶到悬崖边的人。

而驱赶他们的,是人工智能。

“我要离开这个岗位,离开北京”,信审员包小新语调低沉,尽是迷茫和落寞。

他必须得离开,他无处可逃。

而在银行时代,信审员曾经享受过风光无限,时代将他们安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,被授予了勋章。

当时所有人申请贷款填写的资料,都会汇总到信审员手中——他们通过各种手段,来权衡这笔贷款,是放还是不放。

也就是说,他们掌握了 “生杀大权”。

“信审员,是一个体面的工作”,曾经在银行当过信审员的姚金珉称,很多都是大学名校毕业生,才能进入银行担当这个职位。

2011年到2015年,是一个猛冲的年代。但凡有些商业想法的人,都气粗壮胆地做起了买卖,借贷需求旺盛。

此时,金融潮水开闸,各地线下小贷公司林立,从事线下借贷的信贷员,迎来黄金时代。

2014年开春,90后的包小新,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。他进入一家小贷公司,成了一名 “全能” 信贷员。

“进入金融行业,信审无疑是最好的一个途径,不需要太多金融学历,只要你有闯劲,敢学习,就能干”,包小新称。

包小新的公司以经营类贷款为主,只要客户有线下门店,经营超过一年,就能办理最低2万,最高15万的贷款。

那时的风控极为原始,没有信审系统。借款人先到公司填写申请资料,第二天信审员再去店面上访。

签合同的时候,包小新把借款人的手机拿过来,随机抽取几个联系人电话。

信息会装在一个信封里,封定起来,按期还款结束后,再原封不动的归还借款人。

一旦借款人逾期,信封就被打开,会联系这些人进行催收。

在银行和线下门店借款中,信审员是具有 “战略核心” 地位,他们是 “反欺诈” 的主要骨干。

在上门面访的阶段,包小新能连续和对方侃两个小时,“你需要问他店的经营情况,什么时候开的,开多久了,店员几人,通过电费单,一天的流水,各种蛛丝马迹,判断他是不是一个有诚信的人”。

而面访中,各种纷繁复杂的细节,都会 “泄露天机”。

一次,有个自称卖猪肉的老板来申请贷款。对方将他关在一个猪肉的大库房里,一片漆黑。

可 “老板” 摸索半天,却找不到开关。

“我心里大概就明白,他不是老板”,包小新判断。

“因为掌握生杀大权,很多借款人都会给信贷员塞红包,希望放他们一马”,姚金珉称。

那个年代,他们是风光无限的。 01-黄金时代

02 地位下沉

在借贷的黄金时代,除了线下借款的兴起,线上的网贷平台,也遍地开花。

一批勇敢的精英爬上时代快车,认定日夜兼程的前方,定有奇迹发生。

2015年,网贷平台增长异常惊人,根据网贷之家数据,这一年,平台总量达到3769家。

此时,很多线下借贷的信审员,被挖到互联网平台。包小新也从小贷公司离职,加入了网贷行业。

新办公楼在北京最繁华的CBD,人人西装革履,手捧咖啡,那一瞬间,他终于感觉找到了金融从业者的光鲜。

但很快他就发现,所谓的光鲜,只是“虚有其表”。在线上,信审人员的工作和重要性被大大压缩。

线下借贷,金额高,单笔审核必须拼尽全力,核实真伪;而线上的贷款,多为小额,根本没有时间去每单细细审核——从成本考虑,也不需要。

他们必须,快,快,快。

在旺季,一个信审员一天需要审50单左右,一个小时需要审核4—5单,平均下来一单最多15分钟。

为了保证这15分钟的信审进度条流畅跑完,包小新精确计算过:查看客户资料2分钟,给客户打电话2分钟,第三方联系人打电话2分钟,上网查客户征信5分钟,填写审批意见2分钟。

15分钟搞定,完美。

此时,大部分的信审人员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通过电话审核,行话叫“电核”。

有时候除了联系借款人本人外,还会联系他留下的“联系人”,来进行交叉验证。

对于信审员来说,就如一段“奇幻之旅”。

“你可以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人”,有的人永远说自己没空,电话那头却是麻将牌被搓得噼里啪啦;有人质疑是诈骗,扬言要报警;有的说着一口方言,不知所云……

而这个过程,也确实还有几许门道。

姚金珉所在的银行,也开始做一些线上业务,他也加入了电核部门。

他们总结得出,虽然没有面审那样细节满地,但也可以从电话中捕捉一些蛛丝马迹。

比如,资料显示是一个大老板,电话那头却传来公交站到站的声音;有时候还能听到“哗啦哗啦”翻资料的声音,“伪造的信息太多,记不住,就会翻开资料来看”。有时候对方回答不上了,存疑,回答得太流利,也存疑,“像背书一样,都是准备好的答案”。

刚加入信贷行业的可可,也摸出了一些门道,一般他把电核分5项步骤,完成一项,打一个勾。

第一核实客户信息,第二核实使用的产品,第三问询客户还款方式,第四还款能力的评估,第五提醒客户按时还款。

一通电话下来,最少也要5分钟。

可可的信审调查表

电话那头的人,可可一个也不认识,在心里,他画出他们的肖像,熟悉他们的生活规律。

姓名,工作,上班地点,单身还是结婚……

可可试图从自己的工作中,找出点乐趣来。

他还不知道,这个职业最大危机,已悄然而来。他们即将被一点点蚕食、瓜分,成为最微小的螺丝钉…

03 螺丝钉

突然间,时代变了,风势变了。

2016年,现金贷和消费金融崛起,所有线上平台,开始了“抢客大战”。

包小新悲伤地发现,在急速冲量的过程中,信审员成为最 “低等而廉价” 的劳动力,“纯体力劳动,每天看资料,打电话,毫无技术含量。”

他的工作,无穷无尽,停不下来。

公司实行三班倒,早班从早8点到晚6点,中班10点到晚8点,晚班则是中午12点到晚上12点,且周末只能休息一天。

最忙的时候,他一天要审核100个单子,长期下来,他犯上了严重的职业病:视力下降,腰酸背痛。

“一到高峰期,单子直接塞给你,审不完不能回家”,包小新觉得,互联网金融在急速奔跑,所有的都在催你,“客户催着放款,主管催着业绩”。

所有人都累趴下,审不动的时候,“经理实行奖励政策,审最多的第一名奖励5千,第二名三千,有些人为了钱命都拼了”。

而此时,大多数的信贷员,只能填写“推荐意见”,连决定权都丧失殆尽。 数据来源:拉勾网

信审人员,突然成为流水线中最底层一环,他们只是低廉的劳动力,重复着机械的工作,无休止的加班…

人力的速度,怎么可能拼得过机器?

为了确保每天的放款量,很多公司开始引入贷前自动化审批系统。

此时已成为信审主管的可可,感觉自己陷入了尴尬位置。

他的周边,一个个新的部门建立起来——建模组、反欺诈部、数据部等等,风控被拆分成7个部门。

但他很快发现原来的经验不够用了,风控,开始被很多“高大上”的词来包裹。

第三方征信数据、爬虫软件、白名单、黑名单、设备指纹,各种新鲜名词,可可从未听闻。

一时间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量化风控等等概念,似乎才是真正在做风控的标配。

“有人声称懂大数据,张口就要50万年薪,公司甚至不惜百万年薪,去引进国外的风控人才”,可可看看自己刚刚过万的年薪,有点不知所措。

以前人工审一天不过50单,现在机器审核量超过一万单,在线上的高频交易中,人,几乎玩败。

就连线下借贷平台,也开始渐渐用机器取代人工。

“我们的信审人力,在逐渐减少,最多的时候100多人,现在只有60人左右,未来他们将转型”,捷越联合授信评审副总监李强称。

“目前市场上用于自动化审核的额度相对较小,一般在一万以下额度,是自动审核,一到三万之间,是人工加机器,3万以上,还没有办法做的完全自动化审核”,李强称。捷越联合还是以线下5万—10万的贷款为主,因此才保留着部分信审人员。

当机器足够强大,能大额放款之后,信审人员是否将完全被历史淘汰?

已经成为螺丝钉的他们,惊恐地发现,甚至这颗螺丝钉都不在需要了……

04 何去何从

从掌握生杀大权的核心员工,到边缘廉价劳动力,再到如今的可有可无,信贷从业者们,发觉轰隆隆向前的时代列车,已经冲到了他们眼前。

在可可看来,技术在不断迭代,他将其分为4个时代:大数据1.0时代,有app,信审系统,客户省去了上门时间,不用排着队等待填写表格;

2.0开始引进征信系统;到了3.0接了征信,有了建模、指纹识别、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;到了4.0,则是完全的人工智能,机器学习。

而眼下,无疑正从3.0向4.0过渡。

因为征信系统的缺失,人工智能的不健全,这个过渡阶段,仍有20%—30%的灰色地带,需要人工审核——这无疑是信审员的最后稻草。

但有不少专家断言,这个留个人工信审员的时间,不过5—10年。

“未来信审会越来越少”,捷越联合授信评审副总监李强称,未来,所谓的人力,只会用对风控系统的建立、监督、维护上,所有的决策,都将“自动化”。

“我们裁掉了信贷人员,实现了完全的审核线上化”,某知名平台的CRO称,他们完全用机器,取代了人。

“我们用数据和科技去进行驱动,完全解决了人工审批主观性、效率低等弊端”,该CRO称。

就连包小新的主管,都偷偷告诉他,让他赶紧学点新东西,“信审自动化,肯定是大势所趋”。

时代真的要抛弃他们了吗?

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在透露,一个肯定的答案。

摆在所有信贷从业者面前的,只有两条路:要么主动转型,要么被动淘汰。

可可无疑选择了第一种。

他自学了一些风控知识,也参加了一些基础的风控课程。目前,他找到一份新的工作,负责初级的策略模型和数据分析。

“一步步来吧,既然时间给出了发展的轨迹,我们只能跟着时间往前爬”,可可说。

而包小新,却没有从绝望和不忿中走出,他心灰意冷,承受着现实的无情鞭挞和冷落。

“我要离开这个岗位,离开北京”,他决定离开北京,也离开抛弃他的信贷行业。

时间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。

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。

面对轰隆隆的时代列车,要么拼了命、放弃所有也要爬上去,要么成为时代的祭品……

转载自:一本财经(yibencaijing)

延伸阅读 Dalio:用人工智能来管理桥水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 Bridgewater 的创始人Ray Dalio 今年67岁了,这几年他一直在探索,希望借由算法模型和软件,能够制造出一套将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和决策流程自动化的系统。这家公司掌管着1600亿美元的基金,但是整个公司的管理都遵照 Dalio 所写的一本123页的“准则”运行。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。现在准则就是”代码”,公司员工日常的行为就是“数据”,Dalio 还缺的是一个模型。 深入Bridgewater——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,这里的软件工程师正在致力于开发被创始人Ray Dalio称之为:“未来之书”(The Book of the Future)的神秘项目。

项目的目标是开发能够把公司绝大多数管理工作自动化的系统,它可能会成为 Dalio 生命中的一个巅峰——将Bridgewater 变成一个“彻底开放的圣地”,同时也是一个没有他也能继续运转的地方。

在Bridgewater,大多数会议都会留下记录,员工每天都要不断地提出批评意见,人们被要求不断的发现自己的弱点。公司里,个人的表现会被一大堆数据评定,而这一切都在Dalio先生的视野下。

Bridgewater 最新技术会将 Dalio 惯用的管理方法融合到软件系统中,就像用GPS找路一样,员工每一天也按照这些程序化的安排工作,他的安排甚至详细到员工某一个电话应不应该打。

这一系统还在研发中,一些细节还在公司内部讨论。一位熟悉此项目的员工把它描述为“把Ray的大脑复制到电脑上”。

Bridgewater掌管1600亿美元,是所有对冲基金中钱最多的。它为客户赚到的钱是竞争对手的两倍。LCH Investments NV说。这是一家帮客户投钱到对冲基金的机构。根据调研机构 Institutional Investor 的 Alpha 报告,Dalio先生个人去年赚了14亿美元。

但是,Bridgewater 的旗舰基金在2016年某个时间点减少了12%,这在公司引起了高度警惕。十二月中旬,这个基金回升了3.9%。另一个收费更低的基金也上增加了8%。

Bridgewater的员工要遵守的规则被列在一个 123 页的公告中,大家叫它“准则”,每个员工都要知道其中内容并且严格遵守。其中的一些名言包括:“你总会拿到你应得的”。准则里随处可见Dalio先生的建议,还有如“不要挑活,全部拿下”。

Bridgewater 说大约五分之一的新员工在工作的第一年会离职。有五位员工,包括前任和现任员工,都表示看见过留下来的人躲在卫生间哭。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他们的采访,还有大量其他的跟这个基金有联系的人或者员工。

Dalio先生六年前曾宣布退休,只为公司提供指导,但是今年早些时候他又回归了。几周之内,他把经理人们召集到一个屋,说公司变得骄傲又低效。他说要进行一场“变革”作为调整,让差劲的员工都离开。

裁员几乎是立刻就开始了。自他回归,公司人员数减少了150名,即10%。接下来几个月会再开掉几百人,虽然有的人最终都是会被取代。公司的在节日上的预算花费也在削减,今年圣诞派对预算被削减了20%。

今年早些时候,公司被揭露存在内部混乱,Dalio 被深深刺痛,做出大的改变:10多年来,公司的管理系统都是每个员工都能知道公司所作出的高级别的决策。但是现在,他决定只对大约10%的员工执行“彻底透明”证词。

他写了一个新的准则,目前还没公开,准则上是这么写的:对那些能负责的人才实施彻底的透明,如果他不能负责,就不要对他实行。

在一个开放会议上,一个员工质疑,Dalio对泄密的反应是否不适合,他回答,作为公司管理系统的发明者,他认为是适合的。

Dalio 1975年创建 Bridgewater,当时是一个以研究为主营业务的店。很快,他预测宏观经济趋势的能力引起了大家注意。

Dalio先生常说,他之所以成功,就是因为他相信市场反应了被人误解的经济机器,参透它的机制需要不断的也常常是痛苦地从“有思想的不同意见”中发现。这就是为什么鼓励员工不断挑战其他人,不用留情面。

Dalio先生写到,“经济,就是无限的简单事情组合到一起。”几十年前,计算机驱动的交易开始流行,Brigewater就开始追踪大量独立数据之间的关系,现在这些数据点已经有1亿了,包括国际利率和零售额。同时,Bridgewater也在开发投资算法。

目前,世界上主要的对冲基金都采用了这些算法,Pure Alpha 用这些数据决定买卖股票、债券、货币和其他资产。这个基金长期以来成功预测了全球的繁盛和衰退,包括2006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前,这家基金就提前告诉过投资者。

Dalio先生同样相信,人类就像机器一样运转,机器这个词在“准则”中被提到了84次。他常说,问题是人类会受情感的影响。进而影响自己的表现。他认为系统化的训练可以克服这一问题。

对机器来说也是如此,成功的管理人员会“设计一个‘机器’,机器包括,正确的的人用正确的方法达到正确的目标“,他在准则中写道。

“未来之书”(Book of the Future)自动化管理软件项目,Dalio 有时也称其为“那个(The One Thing)”,后来有了更正式的名字,叫做“准则操作系统”(Principles Operating System),简称 PriOs。PriOs 的目的是让公司的管理与其投资过程一样系统。

数据是从 Dalio 要求他的员工做的性格测试结果中得来的。其中,经理们需要进行笔试,以确定他们的“层级”,这是加拿大裔精神分析学家 Elliott Jaques 提出的一种测试方法。

在公司实际应用时,测试的问题包括“Bridgewate 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”,那些被认为具有发现长期趋势的能力的人会得到最高分数。Dalio 是 Bridgewater 中得分最高的,公司也向其员工公布,Dalio 也是世界范围得分最高的人之一。

类似地,Bridgewater 的软件把 Dalio 判断为该公司在投资和领导力等方面“最具可信度”的员工,这意味着他的意见更有分量。

Dalio 随时在寻找新的数据用以衡量他的员工。据一位前员工的说法,他曾提出特殊头戴设备来跟踪人的脑电波。这个想法没有得到通过。

推动自动化管理解决了更大的挑战,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文化在 67 岁的 Dalio 离开公司时仍然起效的原因。

在暂时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时,Dalio 离开了公司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总部,沉迷于斯库巴潜水,然后是弓箭狩猎。他买了一艘配有潜水艇的游艇 MV Alucia 号,在广阔的海洋上进行研究考察。

为了在他缺席的情况下也扔让公司顺利运转,Dalio 曾外聘了一大波有名人士。

不久,他就对一些外聘高管表示失望。James Comey 是在 2010 年被 Dalio 聘为总顾问的人,Dalio 说他希望 Comey 成为公司的“教父”人物,推进公司内的公平性。然而根据两位前员工的说辞,Dalio 的态度不到三年就发生改变,认为 Comey 只是一个不断重复陈旧观念的人,而不是一位符合 Bridgewater 理念的富有远见的领导者。

Comey 在 2013 年离开Bridgewater,他对同事说他的性格与这家公司不合。他现在是联邦调查局局长。Comey 拒绝评论。

另一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 Dalio 继承人的执行长官 Greg Jensen,据说是一年前在老板被后说人口舌被发现,这在 Bridgewater 是仅次欺诈行为的大忌。在公司内部的审查中,Jensen 被发现违反了规则,他因此失去了联合首席执行官的头衔,但保住了联合首席投资官的职位。Jensen 对此拒绝评论。

Bridgewater 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:“这种事在任何工作场合都可能发生,我们选择公开、诚实地处理,而不是假装事情不存在。我们向每个人公布实情,如果有必要的话,结果可以由投票决定。”

Dalio 经常开发新的方法来贯彻他的哲学。他最近开创了一个名为 Overseer 的工作类型,有大约十几名员工在公司的各个部门充当高层领导的眼线。

目前进行中的这个技术项目的核心是一个被称为“系统化智能实验室”(Systematized Intelligence Lab)的隔离小组,由 DavidFerrucci 领导。David Ferrucci 在 2013 年加入 Bridgewater 之前在 IBM 主导 Watson 的开发。

虽然外界希望 Ferrucci 能利用他的才学帮助金融市场找到市场中隐藏的一些信号,但他的工作更多是在分析公司收集的员工数据。这些数据包括员工的相互评级,称为“点数”(dots)。

系统化智能实验室包括多个 iPad 应用程序,这些 app 是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,其中包括“点数收集器”。员工需要在这个 app 上互相评级,要评的属性有数十个,以及在会议时对有关的问题迅速进行投票,包括一些直言的问题,例如当前这个对话是否只是浪费时间。

这些数据与其他数据混合,得到“评分卡”(Baseball Cards),显示每个人在每个类别中的优势和弱势。

系统化智能实验室的一则招聘广告显示,他们试图“从创新的应用程序产生的丰富的文本数据中提取意义和领域的理解”。一些员工表示,在 Bridgewater 的工作体验好比参与了一项有关人类决策的研究实验。

最近几个月的新应用会阐述Dalio先生的技术愿景。叫“The Contract”的软件被安装在员工的 iPad上面,帮助员工形式化长期目标,跟踪他们对目标的跟进情况。

还有一个应用叫“The Coach”让热门输入问题,引导他们到Dalio先生准则文件的相应章节。The Coach的目标是成为帮助做决策的智能系统。

这些是PriOS——Dalio先生正在研发的管理软件——最开始的应用。未来的使用可能包括扫描公司空缺职位,让PriOS找到有特殊才能和优势的人补充到空缺职位。

在其他例子中,员工做决策不再需要经过长时间不休的争论。他们可能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到PriOS,然后软件会把他们的观点排序,综合考虑Dalio现实的准则,最后输出最好的决定。

PriOS最终的愿景是,能够在会议结束之前预测出其结果,指导人们一天应该做什么。五年内,Dalio先生的目标是把四分之三的管理决策交给PriOS。

公司里的人类不会在做出决策,而是设计标准让系统遵循,或者当系统故障的时候工作。

Dalio先生写的公告里面,认同了自动决策的目标。里面说道:“准则有了更大的用途,他们不仅仅会被理解,而且他们从‘Ray的准则’演化成‘我们的准则’,Ray 将会退出舞台”。

HN 评论:Dalio 是在追求不朽

Dalio 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典型的人,他在想尽办法追求“不朽”:他不甘过退休生活、他努力地留下“彻底透明化”的遗产、他让公司成为“开放的圣地”。

Bridgewater 可能会是一个经过彻底变革并获得成功的典型,但也可能不是。具体说来,有两个挑战。其中一个是华尔街的文化是一种更倾向于“结果”的价值导向的,这可能会让比其他公司更开放,特别是在接受批评的时候。另外一点,Bridgewater 是一个单一的数据点。我们对于其内部运行方式几乎一无所知。但是他们就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并且有更浓厚的学术文化。

这种学术文化有那么重要吗?或者说它是不是一种其他因素融合带来的成功结果?一些和Dalio一样的人,可能会把自己的文化作为成功决定成功的一个影响要素,他们通常都为自己异于常人的决策感到骄傲。